心血管疾病是導致人類死亡的常見疾病。冠心病、血管瘤、外周血管病變等引起的心臟驟停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占全世界死亡總數的30%。血管移植是治療冠心病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常用的血管移植物包括自體血管、異體血管和人工血管。自體或同種異體血管的來源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制造人工血管,以取代自體或異體血管。大直徑(>6mm)人造血管, 如:膨化聚四氟乙烯管,已成功應用于臨床,但此血管用于小口徑(<6 mm)的血管移植時出現凝血而血栓現象。因此小血管移植物的抗凝血和促內皮化成為目前解決小血管缺損的關鍵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第15卷第一期封面文章報道了東華大學莫秀梅課題組與上海中山醫院陸樹洋等合作制備了一種雙層血管復合移植材料。將聚乙二醇的一端接枝在介孔二氧化硅納米粒子上另一端接有肝素,由此得到的含肝素二氧化硅納米粒子與PLGA/膠原混合靜電紡成納米纖維管作為血管內層,此內層材料促進了人臍靜脈內皮細胞的增殖,減少了血小板的粘附,增加了抗凝血性。血管外層為靜電紡聚氨酯納米纖維,以此提供機械支撐。內層材料為可降解材料,體外降解實驗60天后,纖維膜的重量損失了92.4%;外層聚氨酯為不可降解材料。由此構成的雙層血管支架被皮下植入大鼠體內 7, 14 和 28 天后都沒有發生炎癥反應,表現出優良的組織相容性。進一步將內徑為2mm的雙層血管支架植入新西蘭大鼠頸總動脈15mm長缺損處用于血管再生,植入兩個月后血管依然保持血流通常,HE組織切片顯示內層材料已經降解并再生出血管組織,免疫熒光染色檢測到此血管組織為單層內皮層(CD31標記)和多層平滑肌層(αSMA標記)。綜上所述,本文研究的此種具有功能化內層的雙層血管支架有潛力應用于小口徑血管組織再生。
上述工作以Electrospun bilayer composite vascular graft with an inner layer modified by PEG and Haparin to regenerate the blood vessel 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Biomedical Nanotechnology。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